• 我国货币内生性问题的实证研究

    李晓华,侯传波,陈学彬

     在回顾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协整、格兰杰因果和脉冲反应分析方法,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货币供给量对于总需求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其中物价和投资是货币供应量的格兰杰原因,且随着时间延续两者冲击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逐渐增大;财政支出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较小;出口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最大。由此,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应该增强主动性和前瞻性,并更加重视利率、道义劝告等货币量之外的调控手段。

    2003年05期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2 ] |[引用频次:31 ]
  • 国际货币体制: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有关问题

    罗伯特·蒙代尔

     本文讨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三极化的货币群、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汇率等问题。作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只会导致中国的通货紧缩状况恶化,还会推迟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实现,减少外国直接投资。因此,目前应当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相对稳定。

    2003年05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5 ] |[引用频次:33 ]
  • 非贸易部门工资水平在实际汇率决定中的作用——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与日本汇率的检验

    丁剑平,刘健,于群

     对实际汇率的实证前期研究一直集中在贸易部门,本研究开始将实证的领域拓展到非贸易部门(即使用非贸易部门工资作为比较变量)。运用了误差修正模型来验证第三产业的工资变化与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这种协整关系在人民币、日元的检验上得到了支持。随着第三产业占各国GDP的比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在68%~84%之间),该部门对实际汇率的影响举足轻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实际汇率的平稳与中国的第三产业工资变化起伏较小相关。日元实际汇率上浮与日本的第三产业的工资提高成正比。从而验证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日实际汇率决定中是存在的。但是否在其他亚洲国家实际汇率决定中也同样存在则需要进一步证明。

    2003年05期 15-2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1 ] |[引用频次:38 ]
  • 论制度创新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

    陈柳钦,孙建平

     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经初步具备行业规模,但是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结构、经营和功能上存在三种制度性缺陷,我们在分析了上述缺陷的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持该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其上下游环节两个层面上的制度创新。

    2003年05期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17 ] |[引用频次:61 ]
  • 西方银行业兼并对信贷结构和利率政策的影响——兼论中小企业融资难

    瞿卫东

     近年来西方银行业的兼并频频,银行业集中化程度随之提高,兼并对信贷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信贷结构和信贷利率两方面的影响,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实问题,探讨其成因与现行银行体制的高度垄断之间的关系,提出加快发展中小银行,降低银行的集中化程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2003年05期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5 ] |[引用频次:2 ]
  • 财政稳定与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

    王国松

     财政稳定是金融市场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目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财政不稳定性、资本外逃和货币替代等现象。为确保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中国必须实施稳定财政政策。

    2003年05期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59 ] |[引用频次:6 ]
  • 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龚仰军

     上海已跨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估计在2007年左右可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届时,上海的产业结构将面临新的跃升。此次的产业结构转换,上海将面临新的形势。本文在对上海"九五"以来产业结构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就新一轮主导产业的选择并就建立新型产业体系提出了一些观点。

    2003年05期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6 ] |[引用频次:27 ]
  • 论哲学在当代价值论研究中的转向

    陈新汉

     中国的价值论在20世纪末实践标准的讨论中诞生。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多元价值及其冲突是价值论研究经久不衰的深广社会背景。20多年来,我国学者对价值论的研究重点,形成了由评价论到价值论(基本原理)、再到评价论、再到价值观念论的轨迹。价值论研究促进了哲学本体论的价值论转向和哲学认识论的价值论转向。

    2003年05期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5 ] |[引用频次: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