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 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

    李慧勇;

    本文分析了2012年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对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主要的宏观政策建议。文章预计2013年经济增长7.8%,增长略有改善;CPI上涨2.7%,通货膨胀压力不大。政策将维持中性偏宽松格局。改革的推进将成为中国经济走出低迷的希望。

    2013年01期 v.15;No.81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3 ] |[引用频次:1 ]

文史哲

  • 论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与发展慈善事业

    陈成文;陈建平;肖飞;

    个人所得税制是公民慈善动机的润滑剂。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可以弥补个人捐赠成本;另一方面,高税率的遗产税可以刺激富人阶层的慈善动机。从美国的实践经验来看,个人所得税制是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助推器":一是制定了直接指向慈善捐赠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二是推行以公平性为基础的综合所得税制,三是开征了高起点的遗产税。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个人所得税制是目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瓶颈":一是不合理的税制结构,二是不合理的分类所得税制,三是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设计忽视了阶层差异,四是遗产税制的缺失。因此,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实呼唤。

    2013年01期 v.15;No.81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0 ] |[引用频次:18 ]
  •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及启示

    龚剑飞;

    第二国际时期,以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为代表的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实证化理解,将马克思主义解读成庸俗经济决定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等人对此展开了猛烈的批判。他们强调马克思和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阐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批判了第二国际的庸俗经济决定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削减了实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侵蚀,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健康发展。当今,经济决定论并没有消失,正在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其影响有增无减。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经济决定论的否定和颠覆。

    2013年01期 v.15;No.81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3 ] |[引用频次:31 ]
  • 论秦晋法家与齐法家经济思想及异同

    马涛;韦伟;

    法家在先秦时期可分为秦晋法家和齐法家两大系,本文对这两大系法家经济思想的特点及异同进行了分析,提出二者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强调富国强兵、重视以法治国,但由于所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的不同,在经济思想上二者在富国与富民、农商关系的处理上又有所不同。

    2013年01期 v.15;No.81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95 ] |[引用频次:6 ]

法学

  • 我国自然资源物权化的二元立法模式选择

    叶榅平;

    我国《物权法》对于自然资源物权化采用了用益物权模式,但由于民法上的用益物权仅可设立于对物的非消耗性利用之情形,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性利用也涵盖进来,导致了法理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和对现实生活的严重扭曲。至于学界提出的占有权模式和准物权模式,则亦均因其固有的弊病而无以胜任。立足于我国物权法立法体系,唯用益物权制度和所有权制度可堪采用于自然资源物权化,故应考虑建构自然资源物权化的二元立法模式,在尊重自然资源原始公有的前提下,以非消耗性利用和消耗性利用之划分为基础,以私法中的债为原因,分别为其他私法主体设立用益物权和所有权,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物权化。

    2013年01期 v.15;No.81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47 ] |[引用频次:15 ]
  • 论我国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制度的矫正

    张圣翠;

    我国现行的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制度存在着分类用语十分混乱、不予执行理由不适当及仲裁裁决承认或执行异议程序不合理方面的诸多弊端,应在更广泛地参考更多国家或地区立法最新实践及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予以矫正,包括:应使用七个分类用语并确切地予以界定,对纯内地裁决仅应保留可仲裁性和违反公共政策这两项不予执行的理由,废除针对涉外仲裁裁决和外国仲裁裁决的不予执行司法审查裁定前的内部报告等制度。

    2013年01期 v.15;No.81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80 ] |[引用频次:22 ]
  •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制度价值与规则检讨

    傅穹;关璐;

    非上市公众公司的概念生成与监管入法,既是商业组织历史发展的惯性所致,更是现代公司法追求融资便捷与投资者保护的竞争压力使然。非上市公众公司承载价值多元:细分了我国公司类型的制度性架构内涵,兼顾了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短板与民间资本投资的通道不畅的两难困境,推动了场外市场的建设。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办法创新性地采纳了合格投资者、储架发行、小额融资豁免机制,但条款设计的管制色彩与推动融资的立法初衷之间似乎不一致。非上市公众公司私密性与公众性结合的特性,内在地要求立法设计差异化信息披露规则与适度的监管规则。

    2013年01期 v.15;No.81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05 ] |[引用频次:24 ]

经济与管理

  • 2012年中国金融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崔晓蕾;徐立;孙亚;

    本文在回顾2012年中国实施的主要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其执行效果,并针对金融政策执行中的不足之处,结合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展望,对2013年中国金融政策提出建议。分析结论表明:2012年金融政策的总体执行效果不错。宏观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物价水平得到了较好控制。人民币汇率水平在合理区间内波动,国际收支渐趋平衡。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表现良好,股票市场欠佳。保险业资产规模稳定增长,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房价增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障房供给以及与此配套的信贷支持不断增强。2013年中国应该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化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改革。

    2013年01期 v.15;No.81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5 ] |[引用频次:4 ]
  • 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力市场调整的微观机理研究:理论与实践

    薛继亮;

    劳动力市场变化影响产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又反过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本文通过构建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联立方程,运用2001-2011年中国各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性,结果发现:资本、劳动和市场因素将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因素、宏观因素和政策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起到决定作用,劳动力与资本供给达到平衡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此外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是相互作用的,可以通过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与分散效应,实现劳动力市场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协调发展。

    2013年01期 v.15;No.81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25 ] |[引用频次:42 ]
  • 服务业开放对东道国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

    华广敏;

    本文探讨服务业开放和各国技术效率的关系,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根据1995-2010年数据,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技术效率进行测度。研究结果发现,发达国家技术效率水平最高,新兴国家技术效率增长最快,而发展中国家技术效率水平最低且增长呈下降趋势。最后,本文提出我国应扩大服务业开放,提高服务水平,进而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

    2013年01期 v.15;No.81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0 ] |[引用频次:12 ]
  • 股份回购宣告前后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李曜;赵凌;

    本文以我国证券市场的公开市场股份回购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宣告进行公开市场股份回购的公司,存在股份回购前负向调整操纵性应计,在股份回购后正向调整操纵性应计的现象。公司采取这种行为是为了达到"在回购前压低股价,减少回购成本;回购后释放利润,提高股价"的目的。本文发现宣告股份回购本身是一种"偏负面"信号,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和股份回购调整权益等一系列财务游戏之后,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表现和市场价值等无法获得本质改善,公司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在所有宣布回购的样本中,"真回购"公司的回购真正动机和宣告动机相似性较高,而"假回购"公司宣告回购目的背后还隐藏着其他动机。资本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公司宣告股份回购是属于"真回购"还是"假回购"。

    2013年01期 v.15;No.81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96 ] |[引用频次:160 ]
  • 中国最终消费率过低之谜

    李丹;

    本文通过对最终消费率的分解,发现导致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表面原因在于居民消费项目的变化。但是,通过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特点的分析后发现,导致居民消费过低的根本原因,一是居民真实收入不高,居民的储蓄性动机仍然很强,政府对居民的"补贴不足";二是政府对消费性投资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对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政府都可以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改善目前的消费状况。实证分析表明,居民真实收入的增加依然是影响居民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性支出的增加可以有效促进居民消费,而对消费性产品的投资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大。

    2013年01期 v.15;No.81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8 ] |[引用频次:17 ]

  • 上海财经大学中青年学者

    <正>薛爽,2003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到上海财经大学任教至今。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专职研究员,上海市"曙光学者"。曾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为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编委会成员,《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财经研究》、《管理学报》、《南开管理评论》等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中国会计评论》特约署名点评人。

    2013年01期 v.15;No.81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