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 主持人语

    贫困作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长期以来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从收入和消费的角度来衡量,贫困发生率均大幅度下降。贫困是监测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无论是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抑或是多维贫困,这些贫困指数都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静态地度量了家庭的福利水平,而没有将家庭的未来福利或与未来福利相关的风险考虑进去,仅仅是一种事后测度,据此制定的反贫困政策是有局限的。贫困脆弱性则克服了传统贫困在测度未来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不足,扶贫攻坚背景下纳入贫困脆弱性因素进而在贫困治理向贫困防治转型中评估公共政策的减贫效应,对后扶贫时代的战略部署以及提升贫困群体内生发展动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期专栏从贫困脆弱性视角对两类公共政策的减贫效果进行探讨:一是从财政教育政策减少长期贫困的机理、效应进行分析和探索;二是从就业扶贫的内在逻辑、效果进行推演。这一探讨不仅有利于深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也有利于贫困防治视角下公共政策靶向目标的瞄准。

    2019年03期 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网刊下载次数:50 ] |[阅读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本期导读]

  • 本期导读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由于贫困持续期较长,不仅要消除当期贫困,而且更要关注长期贫困,因此基于脆弱性视角考察长期贫困与持续贫困非常必要。本期推出<b>解垩教授</b>的"贫困脆弱性"专栏,聚焦长期贫困及阻断贫困的可行路径。<b>解雨巷</b>等从公共政策出发,认为财政教育政策可以有效缓解长期贫困,特别是对贫困家庭脆弱性传递的阻断作用更强;<b>谢玉梅教授和丁凤霞</b>则从就业扶贫出发,认为就业能够显著减缓相对贫困地区的贫困脆弱性,且外出务工比本地务工在减缓贫困脆弱性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因此,基于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未来贫困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反贫困政策,构建完善的贫困预防和贫困治理体系是阻断长期贫困的要义所在。<br/>贫困与发展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跨世纪课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融资机制上,基于证券投资基金如何进行"绿色"投资,<b>梁鑫鑫和危平教授</b>采用负向筛选策略构建的主动型绿色股票投资组合可以实现财务收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从网络借贷出发,<b>何光辉教授</b>等首次从乡城流动视角研究了中国乡城流动者信用风险及其流出地与流入地收入水平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为降低乡城流动群体中有借款需求者的违约概率、改善社会诚信环境提供了参考。在公司治理上,由于上市公司关系型交易模式对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信息中介产生重要影响,<b>武凯文博士</b>由此研究了关系网络如何影响事务所的审计活动,为规范审计行为提供借鉴;<b>谭春平副教授</b>等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类亲情在组织危机情况下对危机处理的作用机制,形成了本土化的管理实践指导。在法治层面上,<b>聂鑫副教授</b>就专利恶意诉讼的反垄断法规制框架的建构,苏盼博士就司法对金融监管的介入及其权力边界,<b>李飞副教授</b>就保险人的理赔核定义务,逐一展开了法理分析,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br/>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应嵌入何种理性思维才更趋合理?<b>朱富强教授</b>勾勒出现代主流经济学内在包含和无法克服的唯理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之间的巨大张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推演与政策主张之间的逻辑矛盾,揭示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深层弊端,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建设性,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经济学在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时存在的不足。

    2019年03期 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网刊下载次数:62 ] |[阅读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讨论·贫困脆弱性]

  • 财政教育政策缓解了长期贫困吗?——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的分析

    解雨巷;解垩;曲一申

    由于贫困持续期较长,当期贫困不能充分反映其不利地位的原因和后果,基于脆弱性的视角考察长期贫困与持续贫困非常必要。文章通过两期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了贫困代际传递状况及其阻断的财政教育政策效应。结果显示:子代、父代的贫困脆弱性从1991年至2015年均呈现下降趋势;贫困脆弱性具有较强的城乡、地区异质性;贫困脆弱性具有代际传递特点;财政教育政策可以有效缓解长期贫困,降低子代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该减贫效应对父代教育水平较低的子代影响作用更强;相对于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的财政教育支出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减弱作用更明显。文章的发现有利于解决财政政策反贫困对象的瞄准问题,为财政政策缓解长期贫困的讨论提供了实证支持。

    2019年03期 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2K]
    [网刊下载次数:108 ] |[阅读次数:144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讨论·贫困脆弱性

  • 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下的就业扶贫影响效应研究

    谢玉梅;丁凤霞;

    相对贫困地区农户的贫困防治对我国2020年后扶贫时代的扶贫框架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贫困脆弱性作为贫困防治的关键指标,更加关注农村人口的未来福利特征。文章以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宿迁为研究对象,探究相对贫困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特征及务工对减缓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4 000元、6 000元和8 000元三条贫困线下,脆弱农户占总样本的比重分别为30.70%、43.57%和52.63%;参与务工显著降低总样本的脆弱性水平,且外出务工比本地务工在减缓贫困脆弱性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因此,扶贫政策应注重政策靶向目标的修正,将目标更多集中于未来贫困农户;进一步落实产业配套政策,推动就业扶贫,促进农村地区劳动力市场发展,从而实现脱贫可持续性;虽然外出务工更能减缓未来贫困,但在实践中既要考虑收入维度的益贫效率,也应关注支出型贫困问题。

    2019年03期 v.21;No.119 1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网刊下载次数:56 ] |[阅读次数:79 ] |[引用频次:70 ]

经济管理

  • 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类亲情与组织危机处理能力——员工危机意识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综合作用

    谭春平;陈肖肖;安世民;

    相较于西方基于互惠原则形成的工具性交易契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类亲情有助于组织危机处理能力的提升。文章结合中国本土文化,针对中国境内组织的员工获取1 226份样本数据,纳入员工危机意识和组织公民行为,实证检验类亲情与组织危机处理能力提升的关系,并解析其内在作用路径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类亲情交换关系的培育有助于组织危机处理能力的提升,员工危机意识和组织公民行为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相较于组织公民行为,员工危机意识在类亲情与组织危机处理能力提升中发挥的作用更显著,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类亲情通过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提升组织的危机处理能力;类亲情促使员工产生组织公民行为,进而增强员工危机意识并提升组织的危机处理能力。据此,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文章从员工与组织间类亲情交换关系的培育、组织公民行为的激发和员工忧患意识的培养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实践启示。

    2019年03期 v.21;No.119 33-4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网刊下载次数:45 ] |[阅读次数:48 ] |[引用频次:19 ]
  • 中国股票市场“绿化”投资组合的策略选择研究

    梁鑫鑫;危平;

    为了规避负面的环境风险,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采用环境友好策略主动或被动地增持低环境风险资产或减持高环境风险资产,即进行投资组合的"绿化"。但"绿化"投资组合的挑战是如何协调机构投资者代客理财的中介属性(契约信托责任)与环境责任(非财务关注)的潜在矛盾,以实现资本投资的双重目标。文章依据和讯网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分,采用不同强度的负向筛选策略,模拟构建(主动投资型)证券投资型基金的多层次绿色投资组合,研究显示:(1)文章构建的主动型绿色投资组合能够实现财务与"绿色"的双重目标;(2)主动型绿色投资与被动型绿色指数投资组合之间的财务绩效没有显著差异;(3)基于Carhart四因素模型,40%-50%的筛选强度投资组合获得显著高于最低筛选强度的财务绩效;(4)"绿色"投资组合的财务绩效随筛选强度的变化趋势呈现M形波动变化。文章为机构投资者的"绿化"转型提供决策依据。

    2019年03期 v.21;No.119 4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网刊下载次数:36 ] |[阅读次数:126 ] |[引用频次:26 ]
  • 上市公司的关系网络和事务所审计行为——基于公司年报文本分析的经验证据

    武凯文;

    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关系型交易模式对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信息中介的行为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采用2001—2012年沪深A股全部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文本分析技术从上市公司年报中获取交易网络结构的信息,对关系网络如何影响公司的审计费用和盈余质量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关系网络规模越大,则审计费用越高。尤其对于公司所在省份内部的关系网络和所在行业外部的关系网络,其审计溢价效应更为明显,且发现同一地区和同一行业的关系网络对盈余质量具有正向影响。进一步的横截面分析表明,公司所处的外部信息环境的改善能够增强关系网络对审计费用和盈余质量的正向影响。文章为上市公司的关系网络如何影响事务所的审计活动提供了经验证据,补充了关系型交易模式下审计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

    2019年03期 v.21;No.119 7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网刊下载次数:42 ] |[阅读次数:67 ] |[引用频次:9 ]

[经济管理]

  • 乡城流动借款人信用风险与空间收入差异决定

    何光辉1;杜威1;杨咸月

    文章利用独特的真实交易数据,首次从人口流动视角研究乡城流动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以及流出地和流入地空间收入差异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乡城流动借款人违约概率比城市借款人高3%左右,但比农村借款人低约1%;流入地、流出地的收入差异与乡城流动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呈U形关系,随着流入地和流出地收入差异的扩大,违约概率先下降后上升,在收入约为3万元时违约概率最低;流入地、流出地收入差异对违约概率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流入地收入水平。文章弥补了现有文献关于流动人口违约行为研究的欠缺,充实和拓展了理论界有关借款人信用风险的研究,并从增进信用角度对政府有关城镇化建设中有关流动人口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019年03期 63-7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网刊下载次数:90 ] |[阅读次数:94 ] |[引用频次:0 ]

[经济哲学]

  • 肯定性理性思维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困境——唯理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悖论基础

    朱富强

    西方社会有两种理性主义传统:(1)否定性理性,它逐渐转化为演化理性主义;(2)肯定性理性,它逐渐衍生出了建构理性主义。但是,肯定性理性思维不断膨胀而成为西方文化的基本特质,现代主流经济学就根基于肯定性理性主义思维之中。肯定性理性有两大内涵:(1)对人类理性的肯定;(2)对社会现实的肯定。相应地,现代主流经济学就内含了唯理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而产生了理论思维和政策主张之间的逻辑悖论。其实,人类理性本质上是否定性的,体现为对现实存在的观察以及发现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肯定性理性将思维和实在统一起来,从而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异化。

    2019年03期 9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网刊下载次数:144 ] |[阅读次数:120 ] |[引用频次:0 ]

[经济法学]

  • 专利恶意诉讼的反垄断法规制框架

    聂鑫

    专利恶意诉讼的反垄断法规制旨在寻求当事人诉权保障与公平竞争秩序维护之间的平衡,以弥补侵权法规制的局限。文章通过对美国经验的考察,发现专利恶意诉讼反垄断法规制框架的构建包括两个层面:其一,确立专利恶意诉讼的反垄断法规范型理念类型及识别方法;其二,结合反垄断法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一般框架和思路,进行专利恶意诉讼的“个殊性”考量。我国应在现有反垄断法基本框架下,将欺诈型诉讼以及无合理根据型诉讼确立为规范型理念类型,并在相关市场界定层面,综合分析专利技术的技术市场和创新市场;在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层面,则应突破市场份额理论的传统思维,重点考察行为人的市场份额控制能力,以建立专利恶意诉讼反垄断法禁止判定规则。

    2019年03期 10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网刊下载次数:126 ] |[阅读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 论保险人的理赔核定义务

    李飞

    从规范保险人的理赔行为而言,有必要将保险人的理赔核定义务提升为统辖保险人核定保险事故的基本要求。保险人的理赔核定义务的法律性质是不真正义务。这一性质可作为对理赔核定义务予以解释和建构的法理基础。核定期间的有关规定是判断保险人是否违反了理赔核定义务的标准。核定期间的起始点应当是被保险人在发生保险事故后通知保险人的时间;2009年修订《保险法》时新增要求保险人对情形复杂的保险事故在30日内完成核定的规定应予坚持;《保险法》对于危险事故属于保险责任的情形并未规定该通知义务的具体内容,未来修法时极有必要继续完善和充实。当保险人违反理赔核定义务时,将面临失权和可能要承担损害赔偿的不利后果。

    2019年03期 13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网刊下载次数:65 ] |[阅读次数:63 ] |[引用频次:0 ]

经济法学

  • 司法对金融监管的介入及其权力边界——以金融贷款利率规范为例

    苏盼;

    司法与金融监管的权力边界需要合理划定。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行政主管机关已全面放开金融贷款利率管制,但司法通过两种形式介入利率调整:抽象化的规则创制与具体化的个案干预。在抽象层面,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文件从结果上统一了金融贷款利率上限,对利率规范权力配置格局构成冲击,有违"尊重专长"原则,应予检讨。在具象层面,地方法院通过个案裁判调整金融贷款利率,相比抽象介入更具合理性,但也存在裁判路径混乱、说理不充分的问题。司法介入金融监管的权力边界应限于规范框架下的个案调整,在理念上以不介入为原则、以介入为例外,在方法上将司法介入限于个案调整,优先适用具体规则,将抽象化原则具体化之后适用,并将公共政策转介为司法技术问题再行适用,以实现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统一。

    2019年03期 v.21;No.119 12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网刊下载次数:72 ] |[阅读次数:131 ] |[引用频次:35 ]
  • 下载本期数据